2)第六百章 古人的智慧_大鉴赏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千多年!

  这样的例子很多,深挖探究下去,说不定早就打破‘天圆地方’的桎梏,形成科学理论了,还有屈原都发出了《天问》思考,可惜我们国人的思维方式,比较注重于应用而忽略了理论,很多时候伟大的发现,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”

  杨泉感慨着说道,有时候他都替古人着急,那一张面纱就在那里,有太多次发现了真理的存在,可惜就是没人去戳破。

  可能这也是和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有关吧!很多的发明应用其实都是为政治服务的。

  “大佬没想到你平时不声不响,还懂得这么多的啊?”

  齐腾云有些惊讶了,有些只是他以前也学过,但是现在早就还给老师了。

  “别理他,这家伙以前就是个学霸。”

  刘木盛说道,对他来说,高中时候才是知识点掌握最丰富的时候,人生巅峰早已过了。

  “古人的智慧,其实很多还是有体现在生活方面的,你们看着这日晷仪简单,其实它有非常多的讲究。

  使用日晷,无论是何种形式,都有一根指时针,这根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,必须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,并且正确的指向北极点,也就是都有一根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指针。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,就能确定时间。

  你看这个赤道式日晷,这个底盘和晷盘之间的夹角,并不是随意定的,它必须考虑到这个底盘和这根指时针的角度。而且地理纬度是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的,这个大家都知道,离开太远,时间就不准确了。还有这个指针,必须固定指向北极点。”

  赵天明解释说道。

  “这么说来,古代的人就能精准的知道自己所在地方的经纬度?”

  齐腾云惊讶的说道,这在他想来,完全是不可能的,而且经纬度的说法,在他印象中,应该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吧?

  “现在具体的经纬度的概念确实是从西方引进来的,不过不是近代,而是明代的徐光启。而且在以前,古人就有了经纬度的理论,在《孔子家语·执辔》中就有说,地东西为纬,南北为经。

  在天文学上,对纬度的应用早已经开始,而且还能精准测量出来,称为极高,是根据北极星测量出来的。

  北极星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非常多,远远不止指明方向,所以在引入道教之后,被称为帝星。

  同时,古人还可以给天上规划刻度来对应地上。

  古人很早以前就有了黄道和白道的概念,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路线轨迹,他们虽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,但是已经掌握了这个轨迹的路线,也就是一年,白道就是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轨迹,也就是一个月。

  通过这个规律,古人制定了历法,以黄道轨迹周期为一年,白道估计周期为一月,这就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阴阳历,因为它能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,所以也叫农历。”

  赵天明说道:

  “而且,古人‘天狗食月’的迷信说法,在天文学家眼里早已窥透其中真理,司马迁根据历代月食,总结出月食现象的发生存在一种周期性的规律,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交食周期的数据。

  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说道:‘月食始日,五月者六,六月者五,五月复六,六月者一,而五月者五,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。故月蚀,常也。’

  他们很早就知道,月食是有规律的,是很正常的天象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