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214. 初露锋芒_青玄问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魏国始光四年,夏国承光二年五月,魏王拓跋焘即将攻伐夏国的前两日,夏王赫连昌令平原公赫连定发兵关中,与魏国宜城王达奚斤在长安对峙。

  长安是魏国在前一年攻夏时夺取,宜城王在这里经营只有几个月。此人虽然善战,魏国朝中众臣仍有忧虑,连番上疏,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驰援。

  拓跋焘见到奏疏,即刻令魏军准备。同时派遣多人伐木阴山,准备大量攻城器具。

  若是驰援长安,魏军是守城,无需攻城器具。拓跋焘下令以后,有朝臣开始怀疑。

  果然,没过一日,拓跋焘再次下令,命将军贺多罗领三千精骑为前候先行开拔,直奔夏都统万城。随后再命司徒长孙瀚与长孙道生领骑兵三万,作为前锋在后跟随。

  前锋过后,是后援魏军。

  常山王拓跋素领兵三万,后继驰援,刚刚从宋国返回平城的常侍步堆与他随行。

  消息一出,朝中立时有众位朝臣上疏,直陈先行攻伐夏都统万的弊端,同时苦劝拓跋焘将兵马派往关中,先行解除宜城王达奚斤的危局。

  拓跋焘听后力排众议,独自决断。不去关中,直逼统万。若是有不从之人,无需审议,先行惩处。

  几日过后,前锋兵马刚刚开拔,攻城器具打造完毕。南阳王拓跋伏真遵从拓跋焘留下的王命,领步兵三万护送器具北行。

  至此,魏国派遣国中大部兵马,十万将士浩浩荡荡行进夏都。

  长孙瀚和长孙道生领着三万骑兵开拔时,拓跋龙阳便要同行。他去告知司马问之的时候,却被他直接拒绝。

  拒绝缘由,在于琅琊。

  此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回返,司马问之担心琅琊不会安心待在安北王府,会自己去寻他,想要把她也带上。

  骑兵行进,一日可达数百里。琅琊即便善于奔行,平城到统万千余里,一连几日奔行也无法消受。

  若是为她单独置办马匹,虽然可免去奔行劳累,但狼骑马匹不伦不类,也不可行。

  因此,司马问之更倾向于跟随拓跋素的步兵一同前往。

  拓跋龙阳无法拒绝,上疏请求,改为跟随步兵。好在拓跋焘只是令他一同前往,没有限定在哪个兵营。

  魏军前锋将要到达君子津的时候,司马问之正在步兵车马上待着。

  开拔前几日,他曾经向拓跋龙阳借了兵法书籍,随军无聊的时候拿出来看。

  司马问之是晋室皇族后裔,当年若是不被刘氏篡夺皇位,此刻已是晋国皇帝。因此在他儿提时候,是被当做储君栽培。

  诸子百家,儒家治国,法家治民。除了虞夫子以外,还有负责晋国律令的官员教授他。

  除此以外,其他学问他涉猎较少。绝大多数只是听闻,甚至是连听也没有听过。

  比如兵家学问。

  他借来的,是兵家至圣孙长卿的《孙子兵法》。此书谋略缜密,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