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七章:十品蕴气境_从小说家开始修仙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然而,宋淮却摇了摇头,“真要是这么容易,普天之下文人墨客,都不会去考科举了,而是每天研究如何写诗词歌赋与话本小说了。”

  他逐渐给出解释。

  孟川听得很认真。

  山长的意思是说,无论诗词歌赋还是著书立传,想要借此成为强大儒修,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。

  这个世界,不存在写出一篇好诗,就能耀眼全天下了,也没有什么写出一篇惊世文章,就能镇国的事情发生。

  相反,偶尔写出的一两首好诗,若是传播途径不广,很难为自己引来浩然正气养在体内。

  比如,当自己写出正气歌,在没有强大修为的加持下,不会有任何异象发生,只能产生少量的浩然气而已。

  今后若是想要靠这正气歌吸引足够多的浩然正气,还是要看作品的传播度。

  绝对不可能出现写完了正气歌,就有海量的浩然正气涌来这种事情。

  普天之下不缺人才,要是一首诗词的决定性就有这么大,早就遍地儒修了。

  除非是像李白、苏轼那样的诗词大家,不然的话,极难靠诗词歌赋与话本小说成为境界高深的儒修。

  换句话说,靠这种方式在儒修道路上走远,也不是没有可能,除非既能在保持质量的情况下,也能走量。

  毕竟诗词终归只是小道尔。

  最多就是在文人的圈子里流传一下,因为你不可能指望跟一个普通老百姓谈‘春花江月夜’,逼着他理解这首诗有多么好。

  能让作者在儒修道路上走远的是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天工开物》、《振之游记》等书籍。

  本草纲目可以帮助百姓治疗伤病。

  天工开物可以帮助百姓讨个生计。

  振之游记能让百姓了解到世界之大,让百姓外出远游时无忧。

  这才符合‘浩然正气’的定义。

  那三本书,既能够帮助到百姓,也能让百姓感受到作品的真实度,传播度也很广,所以三书作者都成了儒家先贤。

  再比如,此界也有《史记》这本书,只是与前世的史记内容不同。

  为何写出史记的人被儒家誉为史圣?

  是因为这部书籍影响很深远,写的就是此世界之前的历史,真实感也不用质疑,更能帮助民间百姓以及天下学子方便了解之前的历史,称得上是功德无量,有继往开来之功。

  很显然,以孟川现在的境界,是写不出这种书籍的。

  所以,他只能将目标锁定在刚才谈及的,既能保持质量,又可走量的方法上。

  在无法帮助百姓以及传播度走不出方与县的前提下,只能去不断写了。

  反正前世看过数之不尽的志异杂文,尽自己最大努力,一篇一篇来吧。

  清晰目标之后,孟川告辞。

  临走前,宋淮叮嘱道:“这几日你即使无法成为真正儒修,也不必着急,为师会想办法,竭尽全力,助你解决自身煞气。”

  作为县学山长,见多识广,所以他判断,孟川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,就能够凝聚大量浩然气,来成就十品蕴气境的。

  孟川前脚刚走,宋淮便开始在典籍室中探索大量书籍,想着能否找到一些缓解煞气侵蚀心脉的法子,并且还请来了书院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——乐经。

  两个人想办法,总能好过一个人独自思考。

  对宋淮的相助,孟川是比较认可也很感激的。

  这位老人家,不愧为人师长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