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三章 看破说破_苏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搞?”

  石通目瞪口呆:“为什么要这样?统一标准不好吗?”

  苏油笑道:“给城门用的螺钉,和给窗户用的,能一样吗?标准当然要统一,不过不是简单粗糙的统一。嘿嘿嘿,少找借口躲懒!这道题留给你先想着,不着急,慢慢来。昨天小七哥已经在图纸上解决了这个问题,小提示:需要用到公因数的消解,你可不能输给一个小孩哟……”

  留下满头冷汗的石通,叔侄俩扬长而去。

  今天是苏油给自己安排的休息日,两人相约去栖云寺玩玩。

  至于苏辙,那娃读书已经读傻了。

  栖云寺在城西的连鳌山上,有一眼泉眼,据说是和纱縠行苏家那眼井是相通的。

  栖云寺的老僧对苏轼非常溺爱,苏轼也如同半个主人,拉着苏油在后山胡乱瞎逛。

  后山上一片松林,有大有小,怕不有上千株。

  苏轼得意洋洋:“看,胳膊以下粗细的,都是我来寺里读书后种下的。”

  苏油对这个兴趣不大,他自己就是种树的行家,倒是对苏轼读书感兴趣:“你跑这里来读啥书,自学?”

  苏轼说道:“自学什么自学,看风景,种树,烹茶,还搞了一阵子松烟墨,不过失败了。”

  说完又道:“我大宋文华鼎盛,看满山的松树便看得出来,眉山城周一代,老松都被砍光了。”

  苏油看了看周边山岭,还真是如此,于是说道:“那说起来,种松树还真是子瞻的一番功德了。”

  苏轼拍着肚子说道:“那是,不然你想想看,再过几十年没墨用了,我一肚皮文章怎么安排?”

  苏油笑道:“你这脸皮比肚皮还厚……现在史世伯炼煤已经得到了煤焦油,那玩意儿也能当墨……”

  话还没说完就被苏轼给怼了回来:“那玩意儿叫墨吗?!那玩意儿能叫墨吗?!油乎乎的东西,能画山水竹木?还是能写出篆隶楷草?!明润我告诉你,可以批量复制的东西,都是便宜货色,叫匠技!不可复制的才叫书画!叫艺术!所以油墨终不如水墨!”

  苏油说道:“行行行我不跟你抬杠,可你要知道,这世上终是不会书画者多。”

  苏轼正色道:“夫子曰有教无类,不然我为什么要帮你教那些孩子?终有一天,我大宋人人会书画,个个懂诗词!”

  这就是蛮不讲理了,苏油不禁暗暗腹诽,就算几千年后,也没有达到人人会书画,个个懂诗词的地步。

  不过其志可嘉,也就懒得打击他,干脆拉着他看起了风景。

  玻璃江清翠得真如一道玻璃,时入金秋,江上点点白帆,正趁着西风逆流而上,船上满载着各种货物,在眉山码头休息中转之后,一批沿着岷江继续北上,直抵益州;一批会沿着大渡河向上,过雅州,最终抵达吐蕃控制地区;而第三批,则会沿着金沙江,进入安宁河,抵达大理国重镇建昌府。

  苏油不由得感慨:“真想去国外看看啊……”

  苏轼看着江水感觉有些无趣:“去干嘛?当年王全斌平蜀还京师,请取云南,负地图进。翰林学士朱震言:‘大理国本唐南诏,大中、咸通间入成都,犯邕管,召兵东方,天下骚动。’太祖鉴唐之祸,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。曰:‘非吾有也。’蛮荒之地而已,不去不去。”

  苏油认真说道:“听闻大理马还是不错的。”

  苏轼转过头看着苏油笑了笑:“好马还是数河北,大理马就是负重走山路还行,真到了冀北,还是完蛋。这里风挺大的,你不是要看《病狗赋》吗?我带你去。”

  没一会,两人站在一间僧房,对着墙上的黑墨大字面面相觑。

  “呃……明润,明天我们带上刮刀,搞点石灰上来好不好?”

  “干嘛?”

  “小时候的文章,现在看着形同狗屁,这是污了这面墙壁。”

  “几十里地呢,你真是闲得蛋疼了。”

  “不行我现在就得将它刮了!”

  “走吧走吧,赶紧下山,车夫已经等得久了,连鳌山偌大的名头,我看不过如此,你这《病狗赋》摆在这里,没人能看到,啥时候给我写一篇《酱缸赋》,打打广告才是正经……”

  “连鳌山什么时候偌大的名头?我眉山土著怎么不知?当年在这里读书,就是图个清静……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