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32章 民心所向_回到明末搞基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32章民心所向

  徐光启脸上火辣辣的。

  他刚才还说过,赵诚是奇功一件,他甚至还说过,要保举赵诚,让赵诚做守备,做总兵,巡抚一方,做朝廷栋梁。

  可转眼间,赵诚反倒要被问罪了。

  “这个沈棨,怎么敢胆大若斯!”

  徐光启胡子直抖,这是气得。

  “呵呵!这些文人士绅们,都差不到哪里去,这都是常规操作。”赵诚冷笑一声。

  大明的文人可谈不上什么风骨。

  同样是汉人王朝,宋代灭亡的时候,根据《宋史》记载,崖山海战之后有十万军民跳海自尽。

  这个数据不知道是不是夸张,几乎可以确定的是,背着小皇帝跟着跳海的人绝对不少。

  大明灭亡的时候,京城那么多人,在歪脖树上陪着崇祯皇帝吊死的只有一个太监。

  另外还有一些士绅,在家里自杀陪着大明朝殉葬的,但也是屈指可数。

  满清入关之后,对明史做过修正,其中很多因素肯定是不利于大明的。

  但崇祯皇帝在最后关头敲响景阳钟的时候,大臣们迟迟不上朝,百官无一人前来救驾……这一点,应该也是真的。

  崇祯皇帝在歪脖树上吊死,百官们忙着去开城门迎闯王。

  在满清入关的过程中,从大明投降过去的“贰臣”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
  所谓的文人风骨,说起来就是笑话。

  大明的皇帝虽然烂,倒是有“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、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的说法,在风骨方面没法黑。

  反观其他王朝,皇帝们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。

  比如满清,慈禧太后的名言“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”,简直把大清国的颜面踩在地上摩擦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九成九的百姓都把慈禧老佛爷当神仙供着,甚至从心底深处觉得慈禧死了天就塌了。

  到了溥仪的时候,也是放出豪言,“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,运走多少粮食和煤,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。”

  满清从上到下,算是让汉儿的脊梁骨彻底折断。

  当然,满清也并非一无是处,最大的功劳是在开疆拓土方面,在近代奠定了我们的国土面积。

 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复杂,没有绝对的好和坏。

  总的来说,赵诚对明末的这些士绅们没有什么好感。

  “先生千万不要多想。这沈棨只是败类而已。”

  徐光启赶紧开口劝解。

  这些世外高人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对世俗失望,所以才会避世。

  赵先生是大才,他不能让赵先生对朝廷失望啊!

  “先生不必理会那个沈棨,我这就写奏本,上奏朝廷,一定会给先生一个公道的。”

  徐光启老脸有些涨红。

  这也是被沈棨的不争气给气的。

  “不必劳烦徐大人了。这点小事,我能够处理得好。”

  “小事?”

  徐光启一愣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