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章 推刃之道_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人死了会有千乘万骑前去吊丧,有的人活着那也是待宰的羔羊。

  世道就是这样,皇帝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,他若是真的自私,大可不必这么麻烦,与士人共治天下就好了,死了之后轻轻松松就能得到一个‘美名’。

  可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?

  人活着就是要试着挑战那些可为却难为的事情啊。

  皇帝轻轻别过头,看向一直沉默不言的贾诩,笑道:“贾公可有什么良策?”

  贾诩恍然回过神来,迟疑了一下,随即答道:“兖州关系紧要,曹操收降青州黄巾降卒,颇有武功。若是能使其投效朝廷,足以拦住袁氏兄弟合兵,让朝廷有机会各个击破。若是任其自至,则关东南北一体,将愈加难制。”

  他并不在乎曹操屠城是否有失仁义,他只在乎的只是‘利害’这两个字:“曹操即便有违仁义,那也是陶谦有过在先,朝廷稍加戒书斥责即可,绝不能严惩贬抑。”

  这是早先议定了的事,不过是复述了一遍而已,并不是贾诩真正的想法。皇帝点点头,眼睛仍旧是盯着贾诩看。

  贾诩垂眸避开了皇帝的直视,眼中光芒闪动,状若无意的说道:“陛下有意维护朝廷威权,自然责无偏待。既如此,天下以身试法的方伯可不止曹操、陶谦二人,公孙瓒当年擅自带兵越境,南侵冀州,其罪不小。孙文台擅杀州官,肆意攻伐,其人虽死,亦不能就这么算了,不然王法何以立?”

  皇帝脸色顿时变了变,竟是没想到贾诩会这么说话。

  “大司马吴汉当年挥军入南阳,所行也是多遭残戮,光武皇帝可有降罪?麾下之将尚且如此,何况其余?”贾诩也不管这话有多么的惊世骇俗,自顾自的说道:“再者说,曹操为父报仇……”

  贾诩有意无意的看了荀攸一眼,接着语出惊人道:“未必有罪。”

  荀攸的呼吸突然急促了起来,恍惚间,他想起了郑玄。

  “曹操为父报仇,到底有没有罪,臣以为不如先下廷议,定议之前,不宜论罪。”

  场面沉默了很久,久到桥边那伙牧童都觉得无趣而离开,久到荀攸都有些心慌的时候,皇帝说话了——

  “可。”

  贾诩得意的笑了,果然,在这个事情上,皇帝依然是那个刻薄寡恩的皇帝,只是他对臣子是无情,对黎庶是有情。

  万年令在收到传召之后,先是不可置信,反复确认几次后,方才在张绣的催促下从县衙走出来。他生的身材肥大,走起路来步步生风,很有一副‘官相’,但这种仪态未能保持多久,便在坎坷的道路上荡然无存。

  他走了老半天,张绣骑马跟在旁边,一脸的不耐烦,心有怨气的他根本不愿意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故告诉万年令,这让万年令心里愈加惶恐不安。

  好不容易走到了,张绣前去通传,没多久就回来了,万年令以为这就可以见驾了,谁知道张绣却带了皇帝的一句话:“让他怎么走来的,就怎么走回去!”

  万年令走过来又走过去,哪里不知道自己定然是惹恼了知道皇帝,所以才借机惩治他,既然如此,何必继续留任等待真正惩罚的诏书?倒不如就此离去,也好显得自己不愿受辱、并借此博名。

  于是他想到做到,当天晚上就挂印离去,没想到这正中皇帝下怀,他早已选中了接任者,又哪里会在乎这个万年令?

  等到第二天皇帝启程时得知了消息,当时就气笑了:“真是一出高风亮节!”

  “我本只想将其降官黜退,好歹全其颜面。可他如今这么做,倒显得我是错的了?”皇帝冷声说道:“去传杨沛,把这人抓来,明正典刑!”

  荀攸在一旁看着不说话,心里却是想着,恐怕这一切都在皇帝的预料之中。

  这个万年令注定要成为荡起波浪的第一个石子。

  大驾还没返京,他已经可以预见长安将会掀起多少风浪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