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兴_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口气:“如今太学有生员五千,每年所耗衣食、薪米等物不下千万,房屋修建、桌榻添置之费也不在少数,这还不算陛下从少府特拨给贫寒学子的‘劝学’钱。而太学生每年仅交束脩不过一人几块肉,即便豪富之家也不过几百钱,长此以往,朝廷固然得士,但入不敷出,也是让人难办啊。”

  荀彧安静的坐在席上,闻言笑道:“育才大计,再多花费也是应该的。但是朝廷用了钱,自然要从别的地方寻补,所谓‘损有余以补不足’,此乃天之道。吴公以为呢?”

  “物贵稀而不贵多,人也如此。”吴硕说着在荀彧身边跪坐下来,目光炯炯的望着对方,凑近说道:“国子监如今不过两百人,依我之见,可增至五百人。彼等阀阅之家不乏良才欲求上进,而太学又是给寒微之家出路,岂能再与彼等争之?”

  “是这个道理。”荀彧轻叹一声,低声道:“有不少人向我提过此事,说国子监与太学地位等同,但学生却不多,太学明经科每年招入都有定额,多少人进去不得。我这几日本想上书陈情,但正旦在即,一切事都应放在年后去说,于是便耽误了。”

  尽管太学五科实行了数年,但在没有见到成效的情况下,时人的思维惯性依然没有得到改观,许多人仍是以明经科为重,治剧科次之,其余诸科皆为末学。每年的太学招生,都是明经科报的人多,豪强大族也都是选择的明经,至于其余四科则多为寒微。不能在名师大儒座下学习经义,而州郡举荐‘孝廉’、‘茂才’的力度一年比一年严苛,如今不光是被举荐者要统一到公府进行策试,就连未来三年内被举荐者若是出了道德等方面的过失,举荐者也要受到连坐。

  经过朝廷对察举的日益整顿,地方郡守县令也不敢轻易举荐,豪强大族少漏子可钻,为了进入仕途,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中央开办的学校。与太学拥有各类科目相比起来,国子监只按经义分科,对于传统豪强士族来说,国子监是比太学更要好的去处。

  选官任官的方式与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改变,大量人才被引流至太学,按照皇帝所制定的策试规则进行选用,虽然皇帝并没有直言要废除察举与征辟的制度,但在有识之士的眼里,就算不废除,以策试选任官员的制度必将取代以往一旦举荐便能授官的粗犷流程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有的人不适应潮流的改变,试图提出异议并阻挠;而有的人却懂得主动顺应时势,并将身边的人拉入这股潮流中去。

  “只不过,朝廷养士不易,国子监虽比同太学,但到底是尊贵些。”吴硕直直的盯着荀彧的眼睛,似乎想从中捕捉到一丝确定:“所以这束脩自然不能如太学那般流于形式,记得当初我拜名士为师,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