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八百一十六章 苟延残喘_宋末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“只是这般,待得金军和奕州贼大战之时,我军乘机攻伐,夺取京东路和河北为上,”

  赵佶念念不忘的还是渔翁得利。

  自己没法收复,利用好这个机会是他最大的念想了,也是他恢复国内舆情最好的机会。

  赵佶真的不想民间将他和桀纣并列,现今他的名声和桀纣一般不堪。

  何执中看着面前他这位帝王,心中极为不耻,真的没有一点中兴之主的模样,只有这般鬼祟的小伎俩。

  奈何,这就是大宋的共主,还有何人呢。

  金国勒索再次成功,大宋献上赎金又成了定局。

  接着众人开始商议迁都之事。

  此番迁都朝中议论极多。

  但是不管怎么说,赞同迁都的占了大多数。

  上番商议迁都是真宗年间,辽军大举入寇时候的事了,宋军当时接连败绩,朝中惶恐,有不少大臣建言迁都。

  但是当时更多的大臣反对,加上真宗御驾亲征,挡住了辽军的攻势,迁都之事不了了之。

  但是今日不同,金军这个威胁犹在,比当年辽军为祸更烈。

  而京东两路也被逆贼秦延占据,那里离着东京实在是太近了,一个不察,东京变乱就在掣肘之间。

  两个大敌虎视眈眈的窥伺中原,大宋抵挡两个猛虎力有未及。

  因此此番大部分的朝臣,还有大部分的在野的经略使、转运使以及各地知州都上书建言迁都暂避。

  现下的问题就是迁都到哪里的问题。

  “如今中原一带残破,益州偏僻,只有建康为宜,”

  邓洵武建言道。

  他也是看出了赵佶的心思,赵佶内里希望还是在千里外的建康,无他,离得中原远,他放心才是。

  余者不在他的考量内。

  “不可,建康已然在大江边,距离中原太远,朝廷迁都那里,怕是很多的官员都失去了进取之心,而中原百姓以为朝廷已经将其弃之不顾,更是人心慌乱,只怕是秦延逆贼最为欢喜的,”

  张商英当即激烈反对。

  他是一个很强硬的反对迁都派,不是建康不合意,哪里都不合其意,在他看来大宋只要迁都南方,中原不是落入金军手中就是奕州贼手中,再无别的可能。

  只要国都不迁走,大宋还能经营中原之地,中原还有保存的希望。

  原因很简单,东京勾连河东和陕西诸路,如果南迁,这些地方鞭长不及,早晚会动荡开来,或是有异心者自立或是被蛮狄攻取。

  赵佶皱眉,他对张商英如此的硬拗十分的不满。

  这般臣子以往他就看不上,只知道强硬,不知道妥协,不解圣意,不堪大用,但是谁让东京危急关头,张商英主持了东京防务,因此威望大增呢。

  立即拿下张商英不可行,他也只能受着。

  “张学士,我大宋怎么可能放弃中原,只说一样,如果失去中原,陕西、河东就此沦陷,益州危矣,那就是失去半壁江山,”

  余深反驳道,他以为张商英多虑了。

  只是中枢和天子暂避一时而已,

  ‘陛下,可将建康定为陪都,暂避一时而已,待得王师安定了中原,国都回迁东京就是了,’

  余深提出定下陪都,表明朝廷没有放弃中原之意,也好安定天下人心。

  赵佶大喜,这个陪都的名号好,让他能卸下极大的压力。

  于是,迁都建康已定。

  张商英的反对赎金和迁都都没有效果。

  张商英返回府中后立即手书辞呈递上,不侍候了。

  张商英是郁结在心,在他看来中原在迁都之时就彻底沦陷了,也是对赵佶彻底失望。

  张商英的辞呈被赵佶留中不发。

  而何执中则是亲自三次上门挽留。

  数日后,朝廷公布一个月后开始迁都,同时任命越王赵偲为监国,宰辅张商英为东京留守,一同留守东京,负责中原庶务。

  可怜的越王再次成了背锅侠,留守风雨飘摇中的东京城,张商英则是不同,他自请留守,就是为了大宋不丢弃中原和西北。

  就此立国百余年的大宋迁都建康,向南迁移,此时此刻其实大宋已然是苟延残喘了。(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笔趣芯网址: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